本文转自:许昌日报股票配资合同
梅香满校园 丹心铸师魂
——记许昌学院附属中学教师艾秀梅的37载教坛路
艾秀梅(中)和学生在一起。赵小钰 摄
清晨的阳光刚爬上许昌学院附属中学的窗台,56岁的艾秀梅已带着腰部旧伤,忍着刺痛站在教室门口,身影被晨光染成暖金色。办公桌上,止痛药、治疗腰伤的用品与备课笔记并排摆放,批改到深夜的作业本上还留着淡淡药味——这是她37年教学生涯的日常缩影。一位中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用坚守与热爱,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动人的教育诗篇。
深耕教学 让数学成为思维的翅膀
“数学不是冰冷的公式,是帮学生搭建逻辑思维的脚手架。”这是艾秀梅常挂在嘴边的话。1988年到陈曹乡一中任教时,她发现农村孩子数学基础薄弱,便把煤油灯下的备课时间延长至深夜,将抽象的几何定理转化为田埂丈量问题,用玉米棒演示立体图形。一次讲解勾股定理,她带着学生丈量教室对角线。当实际数据与公式计算完全吻合时,孩子们眼里的光让她至今难忘。
这种“从生活中来,到数学中去”的智慧,在她的课堂上愈发纯熟。2022年中招考试,她所带班级4名学生数学满分,另有两人考了119分、118分;2023年许昌市“一模”,她的学生艾钰涵以576分斩获全市第一名。同事说:“艾老师的数学课像磁铁,连最调皮的学生都能坐得住。”
她的办公桌上永远堆着最新教研资料,她的《浅谈数学教学中的“补差”对策》等论文屡获嘉奖。从“许昌县优质课一等奖”到“全国优秀教师”,30多本证书见证着她的教研之路。2024年,因劳累过度脊柱严重受损,她便趴在课桌上上课,趴在办公室椅子上备课、批改作业,最终圆满完成毕业班教学工作。学生说:“看到艾老师忍着病痛坚持讲课,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。”
爱心育人 为每个孩子撑起一片天
“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被需要。”艾秀梅的育人之道藏在泛黄的学生成长档案里,更藏在一次次“自找麻烦”的善举中。
1991年暑假,学生付军攥着许昌师范录取通知书哭红了眼。面对这个父亲重病、兄弟众多的家庭,月工资仅120元的艾秀梅东拼西凑700元,对他说:“钱能借,但梦想不能等。”如今,付军已成为乡村骨干教师,每次见到艾秀梅,眼神中满是敬畏与感激。
2019年,学生心如的双亲因车祸离世,这个蜷缩在教室角落的女孩被艾秀梅带回家,与她同睡一个卧室,陪她学习到深夜。经过4年精心陪伴,心如从中等生成长为优等生,以628.5分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,2023年又以606分的成绩考入郑州大学。报到那天,心如抱着艾秀梅说:“您给我的不仅是家,还是重生的勇气。”
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:把叛逆少年明轩从辍学边缘拉回,无数次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和生活费,牺牲课余时间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到深夜……一面面印有“师德高尚爱生如子”字样的锦旗,见证了一个个少年的蝶变。
甘当人梯 照亮后辈成长之路
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我要让更多青年教师绽放。”作为“青蓝工程”金牌导师,艾秀梅的悉心指导,是给青年教师最好的“成长礼物”。
2019年,青年教师僧晓鸽要参加示范课评选,艾秀梅陪着她反复磨课,从导入情景到板书设计,甚至上课的每一个细节都仔细推敲,最终这堂课成功获奖。僧晓鸽在许昌市教研活动中交流经验时激动地说:“我之所以成长得这么快,是因为师傅是艾秀梅老师。”
更令人动容的是她的“让誉”佳话。2022年学校推荐“许昌市优秀教师”时,她毫不犹豫把名额让给青年教师:“我快退休了,他们更需要荣誉铺路。”这种高风亮节,让她指导的“青蓝结对”团队成为学校最具活力的教研力量。青年教师说:“艾老师像蜡烛,不仅照亮我们,还把温暖送给他人。”
她多次走进农村薄弱学校“传经送宝”,应邀担任许昌学院“国培计划”讲师,为数千名教师传授经验。她的讲座《走好每一步,赢得花盛开》,让“预备教师”明白“教育是让自己成为光,照亮更多人”。
坚守初心 37年书写教育真谛
“只要能站在讲台上,我就不会停下。”2024年春节前,艾秀梅再次累倒,脊柱多处出现问题,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,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。医生叮嘱要卧床静养半年以上,可出院不到一个月,她就出现在教室门口,趴在课桌上讲课,趴在椅子上批改作业。这一学期,全班学习数学的劲头格外足,中招考试没有一人因数学分数不理想影响总成绩。
37年寒来暑往,她见证了许昌教育的蝶变:从煤油灯到智慧课堂,从土坯房到标准化教学楼,从“大班额”到学位充足。而不变的,是她每天提前到教室的习惯,是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,是对每个学生“不放弃”的坚持。
如今,56岁的艾秀梅依然担任毕业班数学教学工作,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、照亮他人。正如她的名字,把“爱”种在学生心田,让知识的梅花在教育园地傲然绽放。37年的坚守,她用一支粉笔写就春秋股票配资合同,更用一颗真心证明:教育的真谛,是用生命温暖生命,用热爱点燃希望。“因为爱,所以‘艾’”——这句她常挂在嘴边的话,恰是教师最动人的模样。
汇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